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图书中心>365betway >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波动特征(1978-2009)与政策研究
中国经济学波动特征(1978-2009)与政策研究
作者:刘方
ISBN:978-7-5645-0439-7
出版时间:2012-9
丛书名:
编辑:
字数(千字):247千字
页数:199
印次:1
开本:16
定价:¥25.00

精品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三篇。上篇是关于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求解技术问题的介绍(第二、三、四章),这一部分详细讨论了如何利用RBC模型研究宏观经济波动问题及相关技术问题。中篇是做文献梳理和中国数据准备的工作(第五、六章),该部分主要进行文献综述及中国经济波动特征事实的描述。下篇是利用RBC模型讨论中国经济(1978—2009)波动的相关问题(第七、八、九章),该部分检验标准RBC模型对中国经济波动特征事实的解释力,构造融入中国经济运行特点的RBC模型并进行动态模拟;在以中国1978—2009年宏观经济数据校准的RBC模型基础上,考察政府政策冲击的影响。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经济学研究生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课外读物,同时也是一本跟踪宏观经济学前沿和中国经济学工作者研究主流经济学的参考资料。

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两大主题。经济波动问题历来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事实上,凯恩斯理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端——正是源自凯恩斯对20世纪30年代剧烈经济波动的认识,凯恩斯理论也成为关于经济波动的经典理论。“二战”以后的近20年间凯恩斯理论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政策实践领域都具有统治地位。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的滞胀使凯恩斯理论受到了挑战,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缺乏微观基础(不考虑家庭等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因此,在凯恩斯理论指导下的政策可能使经济产生锦上添花或雪上加霜的局面,从而人为加剧经济波动程度。在理性预期学派的推动下,产生了实际经济周期(Real Business Cycles,RBC)理论,该理论已逐步成为研究经济波动的主流理论。该理论的开创者Kydland和Prescott因此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自Kydland和Prescott(1982),Long和Plosser(1983)关于经济周期开创性的文章发表以来,经济波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们不仅开创了研究经济波动的全新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而且创造了一个逐步被宏观经济学家接受的研究框架——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模型。在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引入外生随机冲击,对一国宏观经济波动进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采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进入21世纪后已经成为宏观经济研究的主流模型。本书就是利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讨论中国的经济波动问题,或者说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框架下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相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中提到的RBC模型与DSGE模型是可以互换的,只是RBC模型只关注经济波动,DSGE模型的研究对象几乎无所不包。

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让当今世界对经济波动有了切身感受。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其经济运行已基本融入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当中,中国经济也经历了相应的波动过程。利用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中国经济运行特征进行解释和预测,是中国经济学研究者的职责所在。在此背景下本书应运而生,本书的主旨就是利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讨论中国1978年以来经济波动的若干问题。
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以来的30多年间平均增长率达到10%左右,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197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波动也有自身的特点,例如消费波动的非平滑性。中国消费波动大于产出波动,消费产出波动的相对标准差为1.12,而美国的消费产出波动的相对标准差为0.74(King和Rebelo,1999)。这些特点成为中国经济学学者研究的重点,当然也是本书讨论的问题之一。我们知道,当今经济学主流理论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环境下孕育发展的,它们一般可以比较成功地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特征。而中国的经济波动特征有别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因此,需要我们在借鉴主流理论框架的同时,适当对模型环境进行微调以解释中国独特的经济波动特征,本书的主要工作正是围绕这个思路展开的。

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要素窖藏、政府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的。在此特别感谢我的导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胡永刚教授,胡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一生受益。还要感谢田国强院长在上海财经大学推行的经济学教育改革,使我有机会聆听众多名师的高级经济学课程,获益良多。博士论文及本书的完成与老师们的教导密不可分,不过由于自身水平所限,其中不乏不当甚至谬误之处,文责当然自负。最后感谢家人的支持,没有家人的关照,一切研究工作无从谈起。

作者简介

目录

上篇
第一章绪论3
第一节研究背景3
第二节研究框架7
第三节主要结论9
第四节主要贡献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1
第二章趋势与波动的分解13
第一节统计学方法13
一、回归法13
二、BN分解14
三、UC分解15
四、Hamilton状态转换分解15
第二节经济学方法16
一、BQ分解16
二、KPSW分解17
第三节统计学与经济学的混合分解19
一、HP滤波法19
二、ES滤波法20
三、BP滤波法21
第三章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的估计方法23
第一节极大似然(ML)方法23
一、卡尔曼滤波24
二、似然函数26
三、似然估计在RBC模型中的应用27
四、两个例子30
第二节广义矩(GMM)方法33
一、广义矩(GMM)方法的原理33
二、利用GMM方法估计单一冲击的RBC模型35
三、多冲击的RBC模型的GMM估计36
第三节校准方法38
一、模型环境38
二、校准程序39
三、求解模型40
四、模型模拟41
第四节贝叶斯方法42
一、贝叶斯定理42
二、贝叶斯估计的原理43
三、贝叶斯估计的一个简单例子44
四、贝叶斯估计在RBC模型估计中的应用45
第四章RBC模型的计算与Matlab48
第一节Dynare工具箱48
一、界定模型冲击是否随机48
二、垄断竞争下的RBC模型49
三、Dynare程序的编写52
四、完整Dynare程序的样板55
第二节Uhlig工具箱58
一、对数线性化58
二、Uhlig方法——待定系数法60
三、Uhlig方法中的Matlab程序67
四、存在劳动市场的模型处理69
中篇
第五章RBC理论文献综述75
第一节早期经典RBC文献述评75
一、RBC研究的开山之作:《资本建设周期与
总量波动》76
二、Long和Plosser(1983)的早期多部门RBC模型78
三、早期RBC理论的经典综述(King、Plosser和Rebelo,
1988)80
四、小结81
第二节扩展的RBC模型述评82
一、改进早期RBC模型82
二、引入新的冲击源83
三、建立多重均衡模型83
四、融合凯恩斯主义内容84
五、研究国际经济波动84
第三节几个重要的扩展RBC模型介绍85
一、劳动不可分模型简介85
二、要素窖藏(Factor Hoarding)模型简介86
三、货币先行模型简介87
第四节新兴市场国家RBC文献述评89
一、经济制度变革的影响89
二、流动性约束的影响91
三、政府政策的影响92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92
第五节国内RBC文献述评92
第六节小结96
第六章中国经济波动事实97
第一节数据说明98
一、实际资本数据98
二、实际投资数据98
三、实际消费数据99
四、实际产出及其他数据99
第二节1978—2009年的中国经济波动事实99
一、H-P滤波器100
二、中国1978—2009年经济波动特征事实101
三、特征事实比较分析103
第三节1952—2009年的中国经济波动事实103
一、1952—2009年中国经济波动事实表104
二、波动事实比较分析104
本章附录106
下篇
第七章标准RBC模型的解释力111
第一节标准可分劳动RBC模型的解释力112
一、模型112
二、求解模型113
三、参数校准115
四、模拟结果及评价117
第二节标准不可分劳动RBC模型的解释力119
一、不可分劳动与可分劳动的区别119
二、模型的最优条件119
三、模拟结果及评价120
第三节政府购买冲击的影响121
一、政府购买的引入121
二、模拟结果及评价122
本章附录123
第八章资本窖藏及流动性约束的影响127
第一节资本窖藏模型128
一、模型128
二、模型的求解129
三、参数校准129
四、模拟结果及评价131
第二节劳动可变下的资本窖藏模型132
一、模型132
二、模型的求解与校准133
三、模拟结果及评价134
第三节融入政府购买冲击的资本窖藏模型135
一、模拟结果及评价135
二、部分参数的灵敏度分析136
三、结论138
第四节流动性约束模型139
一、模型140
二、模型的求解与校准141
三、模拟结果及评价141
第五节消费冲击模型143
一、模型144
二、参数校准145
三、模型结果145
四、结论148
第六节小结149
本章附录150
第九章RBC框架下的外生政府政策分析154
第一节不同税制下政府购买变动效应分析155
一、模型155
二、模拟结果评价156
三、各变量的最优反应方程159
四、政策冲击分析161
五、结论167
第二节外生货币发行规则变动影响分析168
一、模型169
二、模型求解170
三、模拟结果评价173
四、货币规则影响分析177
五、结论180
本章附录18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