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开垦的处女地》这部文学名著,称得上是几代人的文学记忆符号,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俄文学”成为我国左翼作家的主要译介对象,这期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完成于1932年)就被翻译译介到国内,通过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描写,达到自己的创作新高峰,是作者的自觉追求,这部作品被视为“表现了非常重要、复杂、充满矛盾并奔驰向前的内容”。《〈被开垦的处女地〉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视角,梳理了该著在中国的译介、改编的内在脉络,特别是通过对我国“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的探析,阐明苏中集体化小说的内在关联性,其中对《被开垦的处女地》译介及批评文本的新发现(包括改写本、缩写本、电影、连环画等),则有着比较重要的史料价值。其可贵之处在于,既见“史料”,又有“史论”,这也是本著的价值所在。
杨烜,1980年生,河南信阳人。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郑州师范学院,主要从事当代作家及作品研究。